低空经济引领未来高质量发展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640.webp.png


概览


产业定义:依托低空空域,以通用航空产业主导,融合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带动相关领域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空域通常在距地平面1000米以下(特殊可延至3000米)。

产业链条:上游是包括空管系统、飞行基地等的基础设施;中游为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的制造;下游是以低空飞行器为载体的运营及服务保障,各环节相互关联,辐射面广、主体多元且带动性强。

产业定位:已确立为国家战新产业与经济增长新引擎,近年来中央多份政策文件对其战略部署,如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写入概念,后续政策持续推进其发展。

发展现状

市场规模:发展潜力大,2023年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33.8%,预计2026年破万亿,2030年达2万亿,其中交通等经济活动贡献占比高且潜力待释放。

政策保障:空域管理逐步放宽,2023年民航局发布分类方法明确空域划分;城市低空航路航线规划推进,已有9个地区完成载人航线首飞;通用机场数量增长但仍有提升空间,各地也在加快建设相关地面保障设施。

生产制造:无人机主导,2023年市场规模超千亿,随着空域放开应用需求将释放。eVTOL量产加速,其优势明显,但电池关键技术待突破。当前液态锂离子电池难以满足其能量密度要求,因此固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发展趋势


低空运营:从以无人机为主的郊区应用迈向eVTOL“进城载人、跨界融合” 阶段,eVTOL适航取证有望提速,其商业化运营需获生产许可证、型号合格证、适航证。

发展格局:深京沪领先,深圳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超1700家,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北京技术积累强,上海头部企业集聚。成都、西安、沈阳等航空工业重镇也在加速布局,如成都聚焦西部低空经济中心建设。

创新经验:通过引入吉利科技等龙头企业,打造科创平台,吸引人才与项目聚集,如未来科技城已引进17个航空航天产业化项目助力建设。


低空经济依托低空空域,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随着政策推动和空域管理放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无人机与eVTOL等飞行器制造加速,运营向城市载人、跨界融合转变。深圳、北京等地领先,成都等地加速布局,共同推动低空经济区域协同发展。展望未来,低空经济将成为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行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