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我国现已成为规模优势明显、产业局部领先的数字经济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数字经济相关问题发表重要论述,为我国实现从数字经济大国到数字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

      当今世界已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催生了众多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交织影响,我国在数字经济建设方面仍存短板,特别是在数据治理、关键技术工程、民生社会服务等方面尚面临诸多挑战。


我国数字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



       我国的数字经济萌芽于 1994 年正式接入互联网。21 世纪的前 10 年,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等快速兴起,我国数字经济逐渐发展壮大。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一系列战略目标;特别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以及“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数字经济进行的全面布局,将不断引导我国的数字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
      1.数字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数字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规模不断增长,产业发展新动能、新趋势愈发显著。2020 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收入达 1.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5%;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 1606.9 亿元,同比增长 24.43%。目前,已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 43.9 万家;算力产业规模达 2 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产出达 1.7 万亿元。
      2.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服务业数字化发展进入快车道。2020 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 49.4%,新增上云企业超过 47 万家,网上零售额达 11.76 万亿元、连续 8 年居世界第一。
      3.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技术持续渗透并融入传统行业,促使传统行业实现线上化转型,并创造了众多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职业,如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等 25 种新职业。
      4.区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双城为代表的新经济圈,聚焦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计算、高端芯片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的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引领全国数字经济发展。
      5.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在全国统一电子政务网络的基础上,我国建立起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基本实现了“网络通”“数据通”和“业务通”;各级政府从营商环境、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开创了诸多新便民服务,政府治理效能大步提升。
      6.数字服务改善民生。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生活服务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在线教育、线上办公、网络购物、无接触配送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使得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



      1.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明显优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建设数字经济制定了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的顶层设计,相关部门先后颁布了《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我国数字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产业开辟新市场保驾护航,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壮大。

      2.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一方面,我国有超 10 亿网民,产生了庞大的消费需求,这是数字经济的原始动力;另一方面,我国产业门类齐全、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基础,有能力提供全方位的数字经济产品与服务。

      3.数字技术研发优势

      我国基础研发队伍庞大,具备开展数字技术科研攻关的能力。根据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十三五”期间我国科研人员全时当量快速增长——从 2016 年的 387.8 万人年增长到 2020 年的 509.2 万人年,居世界第一。科技人才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青年成为科研主力,对基础研究和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目前,我国已在 5G 通信等多个技术领域形成局部领先的良好优势。


我国数字经济面临的挑战



      1.数字经济大而不强

      虽然我国数字经济增长迅猛、2020 年的增速以 9.6% 领跑全球,但仍需培育更多的新模式、新业态;在数字经济规模上,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达 5.36 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但仅为美国 13.6 万亿美元的 40%;在数字经济占比上,美国、德国等国的数字经济在其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比重均超过 60%,而我国 2020 年的数字经济占比仅为 38.6%。

      总体来看,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互联网人口红利和市场红利,“消费端”较为成熟,“技术端”和“创新端”相对薄弱。以算力平台建设中的超级计算机为例,我国的超算数量为 188 台、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超算总数的 37.6%;但是,我国超算总算力为541.3 Pflop/s,次于美国 854.4 Pflop/s 和日本 631.0 Pflop/s,居全球第三;根据最新的全球超算 500 强排名,日本的“富岳”系统占据榜首,美国的 2 个系统分居二、三名,我国的“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分居第四、第七名。尽管我国超算数量全球领先,但总算力仍须提升。

      2.关键技术工程亟待突破

      关键技术工程是困扰我国数字经济向高质量迈进的“绊脚石”,特别是在算力平台建设上。不论是个人电脑,还是超算、云计算等算力形式,都是由整机、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 4 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芯片和操作系统受国外的制约程度最大。

      以操作系统为例,操作系统(OS)可分为服务器、桌面端、移动端;从国际市场看,谷歌的安卓(Android)系统、苹果的 iOS 系统、微软的视窗(Windows)系统在各类 OS 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从国内情况看,尽管整体市场已有千亿规模,但一直被美国产品主导,如桌面端由 Windows 占据、移动端由 Android 和 iOS 垄断;从重点国产化方向上,相较于芯片、应用软件等,操作系统是国产化程度最低的领域。

      值得庆幸的是,各类国产操作系统的创新尝试已开始涌现并在逐渐缩小与其他先进经济体的差距,如“麒麟”“统信”等国产桌面端操作系统和“鸿蒙”(HarmonyOS)、“鲸鲮”(JingOS)等移动端操作系统。从综合国力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必须认识到,除美国以外,我国是全球唯一有能力、有可能孕育本国操作系统的国家,切不可丢失良机。

      3.数字经济国际话语权仍需提高

    根据天府大数据国际技术与战略研究院的《全球大数据发展分析报告(2020)》,数据开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政府的数据开放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在参与开放政府联盟(OGP)并做出开放数据承诺的国家中,欧洲国家占 36.5%、发达国家占 26.9%。我国的数据开放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不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面对单边主义的日益盛行,我国数字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也受到削弱。例如,华为、字节跳动等数字技术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频繁受挫。在数字经济相关国际组织中我国的话语权仍处弱势,尚未形成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地位。



我国数字经济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提出“数字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的 13 个总体目标,描绘了建设数字中国的宏伟蓝图。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我国实现 2035 年远景目标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动能。为此,我国需要用“数字”打开更多领域和行业应用场景,打造更明显的数字经济优势、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之路。

    “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计划实现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的目标,即考虑在“四极”城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双城)和 4 个省级区域(内蒙古、宁夏、甘肃、贵州)率先布局;同时,统筹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根据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市场发展、气候环境等,在能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地区布局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在节点之间建立高速数据传输网络,支持开展全国性算力资源调度,形成全国算力枢纽体系;在布局过程中,大力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数据中心节能和绿色化改造,支持电力网和数据网联动建设、协同运行,大幅降低数据中心用电成本。目标是到“十四五”收官之年,数据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绿色集约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格局;在东西部实现结构性平衡,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降到 1.3 以下;数据中心的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高,使用率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公共云服务体系,全社会算力获取成本显著降低;打破政府部门间、政企间数据壁垒,数据资源流通活力明显增强;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一批行业数据大脑、城市数据大脑,使全社会算力资源、数据资源向智力资源高效转化。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平台会及时删除。


行业新闻